選單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腹腦」概念的發韌、演變、內涵及重要性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王群光自然診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10樓
諮詢電話:886-2-23671086
LINE ID:0919730053
 Wechat ID: a0919730053

一、由受精到胚胎發育 第1至42天
二、胚胎神經系統、頭腦及腹腦的發育
三、腹部器官介紹
四、小腸之解部學構造
五、「腹腦」概念之起源及發展
  1. 拜倫羅賓遜(Byron Robinson),美國1907年
  2. 王錫寧•中國1993
  3. 邁克爾.格肖恩(Mickael D Gershon)美國1998
  4. 蔡英傑博士 2010
  5. 「腹腦」與中醫「下丹田」的關係
六、中道自然醫學的核心:腹腦、心肺腦、頭腦

一、由受精到胚胎發育 第1至42天
精子與卵子結合後開始細胞分裂,由2個 → 4個 → 8個 → 16個,受精後第七天在子宮著床,然後形成胚胎。


胚胎長出臍帶及胎盤,經由柔軟的子宮內膜吸取母體供應的養分。到了第15天,胚胎明顯的發育成外、中、內胚層。


再由此三胚層分化成全身各種組織、器官的細胞;胚胎發育到第42天時,就呈現出人的輪廓。



二、胚胎神經系統、頭腦及腹腦的發育
胚胎到了第15天就發展出外、中、內三胚層,外胚層形成神經板(Neural tube),神經板的中央部分向內凹陷,於是形成了神經管。神經管本身就是後來的脊髓(Spinal cord)。





神經管往頭方向的發育就形成了腦組織,往尾端下方的發育形成了密佈在腸胃道及所有腹部器官的神經組織及表皮膚,夾雜在中、內胚層所形成的組織中。根據近代解部學研究,腦部神經元(神經細胞)的數目,約在一千億個左右;而腹腔內器官神經之總數目,與腦部神經元總數相當。


在羊膜、羊水中的人胚胎


子宮中的人胚胎

三、腹部器官介紹








四、小腸之解部學構造
小腸密佈微血管、淋巴管及神經。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纖維密集的分佈在黏膜下神經叢(Submucosal plexus)及肌層神經叢(Mesenteric plexus)。

腹部器官的神經元素總數目不低於腦部神經元數目,故腹部器官又被稱為腹腦。







五、「腹腦」概念之起源及發展
1、拜倫羅賓遜(Byron Robinson),美國1907年
1907年,美國醫學博士拜倫羅賓遜正式出版《腹部和盆腔腦》理論專著[1],全書有700頁的長度,有超過200個詳細解剖插圖。拜倫羅賓遜認為:“分布在人體腹部和盆腔內的植物神經系統是一種繼發性腦,它負責調節內臟功能(節奏,吸收,分泌和營養)。腹腦能夠在無顱腦的情況下生活(如無腦兒),相反顱腦卻不能在沒有腹腦的情況下生活。” 拜倫羅賓遜認為:腹腦就在兩腎之間。他在解剖圖片上用紅色的文字在左右兩側腎臟和腎上腺標註出腹腦的範圍,在中間用黃色標出“腹腦”的具體解剖位置。這是人類第一次給“腹腦”畫像。見圖1(羅賓遜,《腹部和盆腔腦》,1907年,第123 -126)
拜倫羅賓遜1907年發現的“腹腦”是:位於腹腔內遊離的神經網。


圖1(羅賓遜,《腹部和盆腔腦》,1907年,第123 -126)

2、王錫寧•中國1993
1993年,中國腦外科醫生王錫寧在《醫學理論與實踐》專業雜誌上連續發表兩篇論文:《論人體巨系統的解剖構成原理——結繩原理》和《論生物波的數學形態和物理構造》引起媒體廣泛關註[2]。1994年5月8日《蘇州日報》首先報道:“外科醫生王錫寧提出醫學解剖新觀點——人體是由兩個對稱的身體構成的”。1994年5月11日《揚子晚報》再次報道:“中國學者王錫寧發現-人是由兩個對稱的身體構成的”。

王錫寧認為:“傳統意義上的人其實是由兩個上下、內外反向對稱的身體構成的,以頸部為界分別稱為頸上人與頸下人。解剖分析證實,頸上人的身體構造為男、女雙性體,頸下人的身體構造為男、女單性體。”在論文中,王錫寧是用“第一中樞和頸上人”來描述頭腦,用“第二中樞和頸下人”來描述腹腦。“腹腦”只是“第二中樞和頸下人”的神經組織學部分。見圖2(王錫寧. 論生物波的數學形態和物理構造[J ] . 醫學理論與實踐,1993 ,6(10) :46.)。這是人類第二次給“腹腦”畫像[3]。
王錫寧1993年發現的“腹腦”是:位於人體軀幹。


圖2(王錫寧. 論生物波的數學形態和物理構造[J ] . 醫學理論與實踐,1993 ,6(10) :46.)

在一次手術中,腦外科醫生王錫寧偶然從人體的腦組織外觀皺折與腸組織外觀皺折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受到啟發:他通過移植“大陸板塊漂移”學說,對人體解剖學的大量資料進行系統的形態學比較研究;當他把人體的消化管腔與腦室管腔兩套板塊模型漂移對位重疊在一起時,發現兩者的解剖系統構成存在嚴格的對稱性。之後他用同樣的方法證實:人體的泌尿、生殖、骨骼、循環系統解剖構造形態在頸上人與頸下人之間也存在有嚴格的對稱性。還找到了頸上人與頸下人唯一的解剖對稱定位坐標原點——肝門靜脈與垂體門靜脈[4]。這些新發現與我們的原有觀念都相去甚遠,西醫的傳統解剖學在此處是一片空白。2006年,王錫寧正式出版《中醫解剖學》理論專著。

3、邁克爾.格肖恩(Mickael D Gershon)美國1998
1998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學和細胞生物學教授邁克爾•格肖恩出版了他的《第二大腦》理論專著[5]。邁克爾•格肖恩認為:每個人都有第二個大腦,它位於人的肚子里,負責“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聲音和顏色。見圖3(邁克爾•格肖恩,《第二個大腦》,1998年,)
邁克爾.格肖恩1998年發現的腹腦是:位於胃腸壁的神經叢。
資料來源: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3542548

人體第二大腦學說認為,在人體胃腸道組織的褶皺中有一個“組織機構”,即神經細胞綜合體,在專門的物質 - 神經傳感器的幫助下,該綜合體能獨立於大腦工作並進行信號交換,它甚至能像大腦一樣參加學習等智力活動。因此,“腹腦”這一名詞也就誕生了。邁克•格爾松教授由此創立了神經胃腸病學學科。 同大腦一樣,為第二大腦提供營養的是神經膠質細胞。第二大腦還擁有屬於自己的負責免疫、保衛的細胞。

另外,像血清素、谷氨酸鹽、神經肽蛋白等神經傳感器的存在也加大了它與大腦問的這種相似性。胃腸道細胞的數量約有上億個,迷走神經根本無法保證這種複雜的系統同大腦間的密切聯系。胃腸系統之所以能獨立地工作,原因就在於它有自己的司令部 - 人體第二大腦,其主要機能是監控胃部活動及消化過程,觀察食物特點、調節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 像大腦一樣,人體第二大腦也需要休息,腸道會出現一些波動現象,如肌肉收縮。在精神緊張情況下,第二大腦會像大腦一樣分泌出專門的荷爾蒙,其中有過量的血清素,出現煩躁,在特別嚴重的情況下,如驚嚇、胃部遭到刺激則會出現腹瀉。

資料來源:http://www.chinesemedicines.net/modern/200702/80822.html

4、蔡英傑博士 2010 -「腸命百歲」出版
蔡英傑博士於2010年出版「腸命百歲」一書,書中詳細闡述「腹腦」的概念。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博士,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學教授、中華本草芳香保健協會理事長、台灣乳酸菌協會常務理事,以及養樂多公司、揚生生技公司、惠生研生技公司等多家企業科技顧問。

曾任:陽明大學生化所所長、醫學系生化科主任、東京大學生物科技系客座教授,教育部生技教育資源中心主任、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

創設台灣乳酸菌協會,擔任第一、二屆理事長,參與創設亞洲乳酸菌學會聯盟,且擔任第二、三屆會長,籌辦主持第二屆 (台北,2003)、第四屆 (上海,2007) 及第五屆 (新加坡,2009) 亞洲乳酸菌大會。發起且主持「腸道健康公益宣導活動」(2004-2006年),2009年與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及中國蒙牛公司發起「腸道關愛公益活動」,擔任形象代言人。創設中華本草芳香保健協會,且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著作:《你不能沒腸識——頑固教授的24個腸道保健祕訣》(2006)、《腸道內經——便便博士的順暢哲學》(2009,簡體版)。

∣ 關於本書 ∣-腸道決定您的健康!

一般人傷風感冒、發燒頭痛,會馬上看醫生、吃藥治療,尊重醫生囑咐;可是,當我們便秘、腹瀉、腹脹或腹痛時,卻常忽略這些病痛,忍一忍就過去。其實,這些徵兆正是腸道在對身體健康發出警訊,然而卻因為我們對腸道認知嚴重不足而忽視這些訊息。

其實腸道問題關乎重大。蔡英傑博士說:「腸道照顧好,百病不來找!」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是第二大腦——腹腦。越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腸道疾病與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精神疾病與各種癌症息息相關!

萬疾「肥」為首,百病「胖」為先。肥胖影響人體健康廣為人們熟知,然而躲在肥胖背後的影武者是腸道菌,一般人卻不知曉。腸道菌可以控制脂肪代謝,當腸道菌相失調,會引發全身性的低度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因此,若要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首先要控制這些病灶的源頭——肥胖——而重點就在於平衡體內的腸道菌相。

所以,蔡英傑博士指出,長命百歲別無他法,唯有將腸道照顧好,我們才能步上健康長壽的康莊大道!

腸道的不可不知!

★腸道是會思考的腹腦!
腸道的神經系統超乎想像,有一億以上的神經細胞分布在此,僅次於大腦,所以又稱為第二大腦或腹腦。它接收腸道訊息,做出判斷,然後發出指令;而腸道各種荷爾蒙,更會影響全身大小器官,包括大腦在內。

★腸道毒素是體內祕密殺手!
腸道病菌所產生的內毒素,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內毒素會釋出一種脂多醣物,進入血液後會引起發炎,而慢性發炎會進一步誘發心臟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是潛藏於人體的祕密殺手。

★情緒原來由腸道掌控!
血清素主導人的喜怒哀樂,但血清素並非由大腦分泌,而是來自腸道。所以,人的情緒原來由腸道掌控。而治療憂鬱症的百憂解其實作用在腸道。未來,醫學界認為,若要治療心理疾病,得先從腸道下手。

★腸道菌導致肥胖!
肥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已是眾人皆知的常識。但控制肥胖的幕後黑手其實是腸道菌,一般人卻不知道。當腸道菌相長期失調,會引起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肥胖。想保持良好體態?先從保持腸道健康做起!
資料來源: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d/vh1001/#b

5、「腹腦」與中醫「下丹田」的關係
胃腸系統之所以能獨立地工作,原因就在於它有自己的司令部—人體第二大腦,其主要機能是監控胃部活動及消化過程,觀察食物特點、調節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分泌。 像大腦一樣,人體第二大腦也需要休息,腸道會出現一些波動現象,如肌肉收縮。在精神緊張情況下,第二大腦會像大腦一樣分泌出專門的荷爾蒙,其中有過量的血清素,出現煩躁,在特別嚴重的情況下,如驚嚇、胃部遭到刺激則會出現腹瀉。 這樣,我們就找到了答案,知道為什麼無論是針灸學還是氣功學都很重視“丹田”這個位置了。 然而,“腹腦”並不是與大腦沒有關聯,醫學界曾有這樣的術語,即神經胃,主要指胃灼熱、氣管痙攣這樣強烈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倘若有進一步的不良刺激因奏作用:那麼胃將根據大腦指令分泌出會引起胃炎、胃‘潰瘍的物質。相反,第二大腦的活動也會影響大腦的活動。比如,將消化不良的信號回送到大腦,從而引起惡心、頭痛或者其他不舒服的感覺。人體有時對一些物質過敏就是第二大腦作用於大腦的結果。即:腹腦一大腦。那麼我國古人又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傳統醫學很重視三丹田之間的關系,《東醫寶鑒》指出:“腦為髓海,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心為絳火,中母田,藏氣之府也;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 “人身精實氣充,氣充則神旺”。“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逝”。即下丹田(精)一一中丹田(氣)一上丹田(神)。 由上可以看出:現代醫學“丟”了一個腦一“心腦”或稱“胸腦”。以前,當某人因精神因素而出現心慌煩躁時,恰恰是“胸腦”產生了反應,被稱做心臟神經官能癥。既然現在已發現在腹部迷走神經根本無法保證這種複雜的系統同大腦間的密切聯系,那麼在胸部其就能保證這種聯系了麼?古人很早就用“心”了,而我們將之理解為“腦”的代名詞。我想“心腦”這一猜想,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定論的。

然而,證明“心腦”的存在意義不在於證明我國傳統醫學理論的正確性。而在於在“腹腦”發現以後,就應重視古人的寶貴經驗,之後還會有更多的發現,因為這些新論據使我們從另一全新的角度認識研究人體,認識生命科學。 古人沒有現代醫學的概念和名詞,傳統醫學是經驗科學,他們闡述問題是從功能上談宏觀上論,所以,中醫思想又蘊藏了哲學思想,他指導了我們研究的方法和方向。筆者認為,人體第二大腦的學說應讓我們重視古人遺留下來的經驗,為更深人的探索人體科學提供了一重要思路。
資料來源:http://www.chinesemedicines.net/modern/200702/80822.html

六、中道自然醫學之核心:腹腦、心肺腦、頭腦


解剖學位置 檢驗其功能之非侵入性方法 中醫所指部位 核心作用:精氣神為三寶 重要性說明(引用「東醫寶鑒」)
頭腦 腦波
連結:人腦波的種類及其意義
上丹田 腦為髓海、為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心(肺)腦 a. IgE
連結:IgG、IgE之意義
b. SpO2
c. HRV

連結:自律神經檢測手冊
交感為陽氣,副交感為陰氣,SDNN為總氣量
中丹田 心為降火,中丹田,藏氣之府也
腹腦 a. IgG、IgE
連結:IgG、IgE之意義
b. HRV

連結:自律神經檢測手冊
下丹田 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藏精之府也
重要性 古人稱下中上丹田為「精氣神」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生命之根本。

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藏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如果下丹田健康,則〝人身精實氣充,氣充則神旺〞。

要是下丹田不佳,就會〝精虛則氣竭,氣竭則神逝〞,其意為若來自腹腦,即下丹田之〝精〞(「精」在此可作營養素,神經傳遞物質或其原料解)不足 ,則作為中丹田之心腦就會沒氣。「氣」其實就是指心臟所發出的電力磁場,其範圍在0.040-0.040Hz之間;0.040-0.0150Hz為交感,也就是陽氣,0.015-0.040為副交感的活性,也就是陰氣的活性。「精虛則氣竭」就好比發電機沒了柴油發不出電力。交感副交感(自律神經)之活性若不佳,人的大腦就不會有「神」,其症狀就是腦筋空白、記憶力差、反應慢、易疲倦等。一個人如果下丹田健康,中丹田就能「精實氣充」,中丹田(心腦)氣夠了,上丹田(頭腦)就會「氣充則神旺」,所以人就會「神清氣爽」。

中丹田的「氣」之多寡是可測量、加以量的,就像用電錶來測電池的電量一樣簡單


連結:
a. 自律神經與陰陽論壇目錄
b. 自律神經的發展演變史
c. 自律神經的「量」對人體的重要性

古人並沒有使用任何遺儀器來測量,只是空憑想像臆測來作推論,其結論竟然非常符合現代的「實證科學」,令人讚嘆。



以上圖片來源: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mbryo+brain&in=13068&cl=2&lm=-1&pn=67&rn=1&di=10056472425&ln=1973&fr=&fm=&fmq=132264571939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96&-1&di129282630315&objURLhttp%3A%2F%2Fsvr225.stepx.com%3A3388%2Fhuman%2Ffile%2F73646.jpg&fromURLhttp%3A%2F%2Fsvr225.stepx.com%3A3388%2Fhuman&W449&H479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1 則留言: